close

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這部電影主要片名源於混沌理論﹕其理論是1972年由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芝(Lorenz)提出「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一隻蝴蝶輕輕拍翼﹐就可能掀起遠處的一場暴風雨,也就是中文常說的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意思,它具有連鎖效應,猶如日常生活中,某些事情看起來很微不足道,但卻可以影響整個結果,如同生活中汽車的零件─輪胎螺絲,雖然螺絲感覺很微小,但卻可以影響整個車子的運行,我們可以從這部電影獲得以下的啟示:生活要有整體意識,小變化可能左右大環境。因此我們要用冷靜的目光,注意身邊的每一件小事情。片中男主角從小就出現失憶現象,為何有人會暫時失憶?心理學家認為是自我保護機制,通常童年心理傷痛難以承受,會在潛意識中自行消除記憶,避免心理壓力加劇。後來,男主角逐漸成長,由於周遭發生的是不如預期結果,為了改變現實生活中的事物,因此透過筆記本回到自己過去的回憶,就像哆拉A夢的時光機,常常因為人類的好奇或後悔犯錯而回到過去,試圖改變過去,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無論現代科技如何發達,真的有辦法回到過去,改變未來結局嗎?

    其實回到過去,時光機,一直是科學家想研究的議題,如之前看電視曾有報導百慕達三角洲,科學家懷疑當地的磁場,曾有傳說懷疑之前失事的飛機有可能進入另一個時空,因此,穿越時空一直是人類想探討的議題,但電影中,男主角一直以筆記本回憶過去,試圖改變,會不會男主角最終只活在自己的回憶裡呢?因為不滿意現實生活中的結局,而希望改變,就好像人類常常作夢一樣,由於對於現實生活中的壓抑與不滿,無處可宣洩,因此將現實重新詮釋,在夢境中重新演過一次,滿足心中的不滿,就像現在的線上模擬遊戲,為什麼人們會沉迷?因為對生活中不滿,不想面對又無法改變時,只好迷戀於遊戲中,遊戲裡可以選擇任何角色,做錯可以存檔重新來過,但人生卻無法重來,除非人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可以盡量避免可能會發生的任何過錯。

    然而電影裡現實中的男主角常常回到過去,甚至於有時摸不清楚到底哪一個才是真實的自己,因此他剛開始也抓狂對著朋友說他也想了解真實的自己,如同佛洛伊德認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個基本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而男主角由於現實生活中的本我常受到道德、社會法規等現實條件的制約,因此有超我的產生,藉由記憶或夢境各種方式尋求改變與慰藉,是混淆、是虛擬、還是真實?

    男主角在自我的記憶裡與現實生活中常常產生混淆,從詮釋學中,我們知道事實,本身就是一個建構,我們可以從生活中任何一個物件找出其脈絡與蛛絲馬跡,而從新詮是其意義,因此有時候當事人會與 閱聽者產生衝突,男主角在現實生活中為了改變與救贖一切,因此常回到過去回憶裡做改變,事實真的能夠挽回與改變嗎? 也許只是男主角重新詮釋,說明自己,希望能夠獲得的圓滿結局吧,如詮釋學裡,高達美認為對於過去的重建,一個人必須重新詮釋詮釋學的一個預設,就是理解的基本任務,即重建作品中的那個世界,或許對男主角而言,過去的每件事都是刻骨銘心難忘的作品事件,為了探求事件之真實意義,因此多次回到過去,重新詮釋,改變結局,如同畫家其實有時候也會把過去的畫作再次重新修改詮釋,直到自己滿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roro4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