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對某些物品產生獨特的情感,例如;最近新聞常在報導的ipad,有蘋果迷發現它放在陽光下非常容易當機,但儘管如此,ipad還是深受大家的喜愛,因為對他們來說,無論外觀、品牌、設計方面都深深的得到他們的喜愛,因此對蘋果產生獨特的情感與滿足個人需求與喜好。

     在情感裡,認知和情緒中,情緒常被說成是熱情的,獸性和非理性的。認知是冷靜的、人性的和有邏輯性的。在我們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會影響情緒,而情緒和認知是不可分離與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情緒和認知都是信息處理系統,但功能不同,情緒是判斷系統的ㄧ般性術語,情緒是情感有意義的體驗,具有特定的原因對象。
例如:中古汽車行賣給你ㄧ輛差勁的車子又多收你的錢,你會因此生氣,請注意,認知和情感是相互影響,一些情緒和情感狀態可由認知驅動,而情感也常影響認知。

     20世紀初,赫伯特.李德指出「需要用某種神祕的美學理論來尋求美與機能之間任何必然相關的關係」,這種信念至今仍然很普遍,美是如何影響物品使用的難易度呢?

     在其他相關研究結果都揭示了美學在產品設計中所扮演的角色:美觀的東西使人心情愉快,這種感覺反過來使她們更具創意思考,讓人更容易找到所面對的問題的答案。就大多數產品而言,若嘗試第一件是找不到結果,會再繼續試試看,若重複做得不到所要的結果,焦慮的人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問題細節上,而愉快的人則是會尋找別的替代方法。所以,美與機能是以生物學、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為基礎,不是建立在神秘主義上。

     而人類是所有動物中最複雜的,且擁有複雜的大腦結構。由西北大學心理系的安德魯‧奧托尼和威廉‧芮維共同進行的情緒研究顯示,人類屬性肇因於大腦三個不同層次:
自動預置層,稱為本能層次
控制大腦運作的這個部分稱為行為層次
還有大腦的思考,稱為反思層次

     每ㄧ層次都在人類的整體機能中扮演不同角色,也都需要不同的設計風格。這三個層次部分反映了大腦起源,將其由原始的單細胞有機物慢慢演化成較複雜的動物。現在,讓我們從這三種層次運用在生活例子中,如:
1.做雲霄飛車;是對墜落與高速最原始的本能反應。
2.用利刀有調理地將切板上的的食物切成方塊;這是一種有效使用ㄧ個好工具的愉悅,指的是熟練完成任務所受的感受,來自行為層次。
3.沉思ㄧ部嚴肅的文學作品;這是任何專家把某件事情做好時感到的快樂,來自反思層次,需要進行研究和詮釋。          

        但是最有趣的莫過於兩種不同層次的相互抗衡,例如:坐雲霄飛車會令人恐懼,那為什麼還這麼受歡迎,
這至少有2個原因,首先有些人喜歡恐懼,她們喜歡極度的生理反應,其次,在於坐雲霄飛車後的感覺,例如戰勝恐懼的自豪,或向別人吹噓。
      在本能層次與反思層次的愉悅相互吹噓,後者也不必然會戰勝,因為有些人坐第一次後再也不敢坐第二次。但這又給那些繼續乘坐的人增加愉悅感。她們敢坐別人不敢坐的事情來提超自己形象。

      要設計同時能適應創意思考和聚焦的東西是非常棘手的,你如何設計它,使它可以由激起正面的情感轉變為負面的情感呢?
如:戲院裡失火了,大家馬上湧入逃生口,推擠,如果門沒開,她們推的更用力,但是,如果門是朝裡面開,必須用拉的不適用推的,那會使高度焦慮、高度聚焦的人不可能想到用拉的。
      在高度焦慮引起的負面情感下,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逃跑上,到門口她們就推門,推不開,自然反應就是更用力推,結果造成無數人罹難。現在消防法規定必須要有「應急裝置」(指安全推壓式門栓),門必須向外開著,無論何時,門一經施力都要能打開。

     情感的不同層次起衝突在設計中是很常見的:真實的產品會有一連串的衝突。人會再多種層次詮釋同一個經驗,而該經驗對某個層次產生吸引力。ㄧ個成功的設計必須在各個層次都很出色。
     例如,儘管邏輯上驚嚇顧客是件壞事,但由樂園中有很多遊客是為了去體驗那些設計驚嚇顧客的纜車和鬼屋。不過這些驚嚇是發生在ㄧ個安全無慮的環境中。設計在每個層次的要求差別頗大。本能層次先於意識、先於思維,這是外觀發揮影響的層次,也是行程第一印象之ㄧ。本能層次的設計關係到產品ㄧ開始產生的影響,包括產品外觀、觸感和感覺。

      行為層次則與產品使用和產品給人的體驗有關。但是體驗本身有包含很多面貌:功能、成效和可用性。產品功能代表它可以支持什麼樣的活動,它能做什麼-如果功能不當或是沒什麼利益,那麼產品幾乎沒什麼價值。
      而反思層次是指,意識和最高層次的感覺、情緒和認知才會存在,只有在這裡才能體會思維和情緒二者所有的影響力。在較低的本能和行為層次上只有情感,沒有詮釋或意識。詮釋、理解和推理都來自反思層次。在這三種層次中,反思層次最容易隨文化、經驗,’教育和個別差異變化而變化。
這三種層次可以對應的產品特性如下:
   本能層次的設計>外觀
   行為層次的設計>使用樂趣和效用
    反思層次的設計>自我形象、個人滿足、記憶

       而有些產品是否應該以本能層次訴求為主,有些則以行為層次為訴求,而或以反思層次為訴求呢?
 如何在某個層次的需求與其他層次的需求之間做取捨?答案是沒有任何一個產品可以滿足每一個人,設計師必須知道為誰而設計,儘管分三種層次,但任何實際的感受都包含所有三種層次:在實務上很少只涉及單一層次,如果真有這種例子,那麼它可能來自於反思層次,而不是行為和本能層次。

      產品可以具有個性,公司和品牌也可以具有個性。當然,個性本身是ㄧ個複雜話題,考量產品個性的ㄧ個簡化就是反應它的外觀、效用以及在行銷和廣告上的定位等諸多結果。 因此設計的三種層次都扮演了一個要角,個性必須合於市場區隔、必須前後ㄧ致。當行為前後不ㄧ致不穩定,就很難預料,而且偶然出現正面驚喜也不足以克服因無法預料後果所引起的失望和憤怒。

      流行、風格、時尚和風尚證明設計反思部分很脆落。今天喜歡的東西明天可能不喜歡。改變原因甚至是因過去被喜歡的:當太多人喜歡,這東西就不再被適合社會的意見領袖擁有。畢竟要成為一個領導人物,除非它是與眾不同,他今天做的事是其他人明天做的事,他們小心觀察流行,創造他們自己反流行的流行。

      在產品世界哩,品牌是一種識別標誌、一種象徵,代表公司及其產品。特定品牌會引起醫種消費者吸引過來或遠離去的情緒上的反應,品牌已經成為情緒的代表,它帶來一種引導我們靠近或遠離的ㄧ項產品情緒反應。
      有些品牌僅提供訊息,基本上只為公司或其他產品命名。但整體而言,品牌是一種象徵,它代表伊個人對產品和生產產品公司的全部體驗。有些品牌代表品質和高價地位,有些則以服務為中心。有些代表金錢價值。
        品牌全部與情感有關,而情緒又與判斷有關。品牌是我們情感反應地符碼,這是為什麼品牌在商業社會如此重要的原因。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roro4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